4GVvT5eqe7S humor.huanqiu.comarticle回家,过年!/e3pmtdbjj/e3pmtddto除夕,是最具仪式感的日子。南宋诗人戴复古在《除夜》中写道:“扫除茅舍涤尘嚣,一炷清香拜九霄。万物迎春送残腊,一年结局在今宵。”从前在过年的三天里,家中是不再扫地的,以免把“财运”扫走。所以在除夕一大早,人们会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,迎接新的一年。儿时,吃年夜饭之前,老人会用传统仪式祈请祖先,与子孙共享美食。这种朴素的仪式,是慎终追远,是追思怀念,也是对天地表达敬意。除夕,是团圆幸福的相守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《元日》可谓描写除夕的经典之作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里,一家老小团聚一堂,爆竹声是欢快的背景乐,美酒佳肴和春联窗花是氛围感的最佳烘托。浓浓亲情和欢声笑语是对我们一年辛劳的最佳犒赏,亦是我们来年前行拼搏的最大动力。“萧疏白发不盈颠,守岁围炉竟废眠。剪烛催干消夜酒,倾囊分遍买春钱。听烧爆竹童心在,看换桃符老兴偏。鼓角梅花添一部,五更欢笑拜新年。”清代诗人孔尚任将春节贴春联窗花、守岁、围炉喝小酒、拜年发压岁钱等习俗都糅进了诗里。这一天,欢笑就像一条河,让传统风俗流传千年。至今,除夕仍是亲情的纽带,滋润着我们的生活。除夕,是一场风雪万里归途。几千年来,无数游子因求学或工作远离家乡。过年,是我们万里归乡的最好契机。然而,古诗词里的除夕总有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。唐代诗人高适的《除夜作》曰:“旅馆寒灯独不眠,客心何事转凄然?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”诗人除夕之夜仍在外漂泊,“寒灯”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内心的孤寂,表达出诗人单身一人的孤苦,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,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。如今,时代的发展免除了我们“如何去岁听风雪,身在江南梦故乡”的遗憾,和“守岁尊无酒,思乡泪满巾”的哀愁。打开手机买张车票就能跟随春运大潮回到家乡,和父母兄妹一起围炉,感受“岁除还有岁更新,华发相看手足亲”。还能像国学大师王国维那样“绛蜡红梅竞作花,客中惊又度年华”,和少时故友相聚,把酒话年少,举杯畅未来。除夕,是辞旧迎新的希望。守岁,是个古老的习俗。唐代诗人就有写守岁诗的传统,孟浩然写下了“续明催画烛,守岁接长筵”的诗句。到了宋代,守岁的习俗更是司空见惯。苏东坡的“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欢哗”可以看到当时守岁习俗的风行。除夕守岁,守的是欢乐,盼的是平安,迎的是希望。“东风自此无闲暇,万里乾坤一夜新。”除夕一过,须臾又是隔年春,新春就会有新希望。如今,守岁也在不断升级。大年三十晚上,吃过年夜饭,嗑着瓜子,团团而坐,或抢红包或打麻将,看似平凡的生活总能酿出最珍贵的欢喜。“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。努力尽今夕,少年犹可夸。”苏轼在给苏辙的诗《守岁》中勉励弟弟珍惜光阴、建功立业。如今,我们也要在团聚之后,再次踏上新程。“正是今年风景美,千红万紫报春光。”在除夕的欢声笑语里,诵读这些古诗,我们会更加珍惜和感恩当下的团圆幸福,也会对未来有更多期待和前进动力。新的一年,愿我们都满怀欢喜,未来无忧。文章/彭晃1707440270810责编:讽刺与幽默讽刺与幽默170744027081011[]//img.huanqiucdn.cn/dp/api/files/image/fd9844a80747b9bf7f4993e164d0cb81c5.jpg{"email":"fcyymb@126.com","name":"讽刺与幽默"}
除夕,是最具仪式感的日子。南宋诗人戴复古在《除夜》中写道:“扫除茅舍涤尘嚣,一炷清香拜九霄。万物迎春送残腊,一年结局在今宵。”从前在过年的三天里,家中是不再扫地的,以免把“财运”扫走。所以在除夕一大早,人们会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,迎接新的一年。儿时,吃年夜饭之前,老人会用传统仪式祈请祖先,与子孙共享美食。这种朴素的仪式,是慎终追远,是追思怀念,也是对天地表达敬意。除夕,是团圆幸福的相守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《元日》可谓描写除夕的经典之作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里,一家老小团聚一堂,爆竹声是欢快的背景乐,美酒佳肴和春联窗花是氛围感的最佳烘托。浓浓亲情和欢声笑语是对我们一年辛劳的最佳犒赏,亦是我们来年前行拼搏的最大动力。“萧疏白发不盈颠,守岁围炉竟废眠。剪烛催干消夜酒,倾囊分遍买春钱。听烧爆竹童心在,看换桃符老兴偏。鼓角梅花添一部,五更欢笑拜新年。”清代诗人孔尚任将春节贴春联窗花、守岁、围炉喝小酒、拜年发压岁钱等习俗都糅进了诗里。这一天,欢笑就像一条河,让传统风俗流传千年。至今,除夕仍是亲情的纽带,滋润着我们的生活。除夕,是一场风雪万里归途。几千年来,无数游子因求学或工作远离家乡。过年,是我们万里归乡的最好契机。然而,古诗词里的除夕总有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。唐代诗人高适的《除夜作》曰:“旅馆寒灯独不眠,客心何事转凄然?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”诗人除夕之夜仍在外漂泊,“寒灯”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内心的孤寂,表达出诗人单身一人的孤苦,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,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。如今,时代的发展免除了我们“如何去岁听风雪,身在江南梦故乡”的遗憾,和“守岁尊无酒,思乡泪满巾”的哀愁。打开手机买张车票就能跟随春运大潮回到家乡,和父母兄妹一起围炉,感受“岁除还有岁更新,华发相看手足亲”。还能像国学大师王国维那样“绛蜡红梅竞作花,客中惊又度年华”,和少时故友相聚,把酒话年少,举杯畅未来。除夕,是辞旧迎新的希望。守岁,是个古老的习俗。唐代诗人就有写守岁诗的传统,孟浩然写下了“续明催画烛,守岁接长筵”的诗句。到了宋代,守岁的习俗更是司空见惯。苏东坡的“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欢哗”可以看到当时守岁习俗的风行。除夕守岁,守的是欢乐,盼的是平安,迎的是希望。“东风自此无闲暇,万里乾坤一夜新。”除夕一过,须臾又是隔年春,新春就会有新希望。如今,守岁也在不断升级。大年三十晚上,吃过年夜饭,嗑着瓜子,团团而坐,或抢红包或打麻将,看似平凡的生活总能酿出最珍贵的欢喜。“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。努力尽今夕,少年犹可夸。”苏轼在给苏辙的诗《守岁》中勉励弟弟珍惜光阴、建功立业。如今,我们也要在团聚之后,再次踏上新程。“正是今年风景美,千红万紫报春光。”在除夕的欢声笑语里,诵读这些古诗,我们会更加珍惜和感恩当下的团圆幸福,也会对未来有更多期待和前进动力。新的一年,愿我们都满怀欢喜,未来无忧。文章/彭晃